“变化太大了,很难找到当年曾经拍过的建筑,因为我争取找到同一个拍摄方位和角度。”30年后故地重游,马庭·库摩在曾驻足的车站、码头、广场,再次按下快门,以德国人的严谨与执着,见证了中国大地的沧桑巨变。
“我在农村买东西,农民都是通过二维码收款,非常方便。”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感慨说。25年后重走中国路,他由衷赞叹:“1994年是土色,2019年是绿色的!”
与库摩和潘维廉一样,许多国际友人记录、亲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巨变。他们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必然逻辑和精神动力,也因此相信,未来世界将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人类的中国。
改革创新,激发前进动力
1976年,中国对西方来说神秘而陌生。德国记者马庭·库摩好不容易拿到了赴华签证。他记得,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人们身着黑、灰色中山服,骑着笨重的自行车;30年后,他镜头里记录的黄浦江东岸,原本的田地已是流光溢彩的浦东新区……
库摩曾多次访问中国,透过不同的时间截面观察中国,对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感受尤为真切。他说,中国人的奋斗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世界为之惊叹”。
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工业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速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创下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成就。”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评价说。
中国奇迹,源自接续奋斗,源于开拓创新。跟国际上一些认为中国人思想保守的看法相反,中华民族是勇于突破现状、敢于推陈出新、主动拥抱世界的民族。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在《理解“中国奇迹”的关键》一文中有言,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人一直是创新和创造力方面的世界领先者。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呈现百舸争流的缤纷活力……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发生巨变的中国,正是中国人勇于改革的写照。”
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行稳致远,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图景迅速铺展。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环顾世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出台外商投资法,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新11条”,科创板鸣锣开市,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扩围……中国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诸多举措带给世界信心和希望。
“未来中国将不仅是全球的生产中心,也是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曾如此洞见。如今,他的预言正被事实有力证明。
以民为本,蕴涵力量之源
潘维廉拿出一张25年前跟两个儿子在中国西部沙漠的合影说:“此行重走当年路,车子从公路穿过一片树林时,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当年沙漠的位置,我惊呆了。”沙漠变绿洲,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潘维廉盛赞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
1988年,潘维廉辞去美国证券公司职务,在厦大任教至今。1994年,他历时3个月,自驾4万公里,游历中国内陆沿海。今夏,他重走中国各省区市,被发生的巨变深深震撼。
“我发现在每个省、每个城镇、每个角落,都有发展!每个偏僻的农村都有政府帮助它们!”潘维廉用流利的中文说:“老百姓谈及生活变好的原因,脱口而出政策好、领导好!这就是中国梦!”
1949年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文盲率超过80%;如今,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路上,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奇迹。国外学者指出,仅脱贫这一项,就足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大地不断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这样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成功的秘诀。著有《大国雄心》一书的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说,中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是很多没有去过中国的西方民众难以体会到的。
“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很多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人民和他们的领导人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彼得·诺兰认为。
立己达人,彰显天下情怀
中国人民有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国际责任与担当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与笃行。中国积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诚邀各国伙伴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成为亚洲经济“稳定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动力源;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中国愈加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价值链,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完善自身,也赋能世界。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正确义利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中国方案承继数千年积淀的东方智慧,为世界持久和平繁荣指出了和合共生的新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高度赞赏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认为这些理念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知行合一,担当作为。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中国同各方携手并肩,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中国始终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显著的全球效应,它将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预言:“中国将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型大国。”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和平发展初心不渝,命运与共旗帜高举,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必将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参与记者吴黎明、任珂、孟昭丽)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