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发展 >
来成就展,见证中国农业七十年发展奇迹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0-24

七十年波澜壮阔,七十载砥砺前行。

10月23日,北京展览馆,前来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观众络绎不绝。

面积约15500平方米的“时光隧道”,展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美身影和铿锵步伐。

“穿越”70载光阴,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再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农业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湖北省浠水县最早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大会场景,辽宁省盖平县“太阳升”集体农庄举行建庄大会……在成就展的脱贫攻坚部分,新农村的院落场景吸引了徐宁的目光。

今年56岁的徐宁来自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因为小的时候吃不饱,对农村感情特别深,看到这些场景觉得很亲切,展览很全面,我很震撼。”他说。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强调把注意力更多转向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自此,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浏览着老照片,57岁的刘凤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现场照片前久久驻足。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在他们按下红手印后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包干到户’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包干到户’后再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来自湖北省潜江市的刘凤荣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52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

在展览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图片吸引了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刘心田。2003年以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创建并不断完善。2018年长期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已突破50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10来岁就到地里干活了,如今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突破,我们小时候种小麦,都是一垄(一亩)打一担,一担就是200斤,这就不少了,属于丰收年。现在我们的小麦亩产超过千斤,这就依赖于技术、种子、化肥、农药的改进。”74岁的刘心田说。

展览现场用充足的粮仓、饱满的果实布置的丰收场面,表现了农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期待。从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到农村环境治理,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生动例证。

“展览非常震撼,催人奋进。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怎么赞美都不为过。特别是新中国农业的发展,70年来,中国农业在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使命追求中奋勇前行,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为共和国的巍然屹立、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我们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此感到振奋,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为国家的‘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继续奋斗的信念和决心。”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说。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