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也迎来了建成60周年的重要纪念。近日,“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展览以设计者的视角回溯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中的经典瞬间,还原这一伟大建筑背后缔造者们的传奇故事。
曾经的人民大会堂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师、今年已88岁的常沙娜先生,风尘仆仆从敦煌赶来现场。当年那个28岁青年设计师的激情与青涩,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六大主题还原建设历程
60年前,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在首都北京落成。
“建设者们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十个多月就完成了这项北京目前最宏伟的建筑。”1959年9月25日本报头版《人民大会堂以空前高速度建成》一文,清晰地记录下这一建筑奇迹。
展览分为轴线安排、柱廊搬家、水天一色、十月奋战、迎宾序列和史诗东方红六大主题,将人民大会堂复杂建设过程中的精华萃取出来,用新颖鲜活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穿过时光隧道走入展厅,耳畔响起“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两侧屏幕上播放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沉浸式的布展让观众瞬间“穿越”回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展台上,精心设计的轴线空间、柱廊刻度等建筑模型一字排开,形象地展示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细节。
“5000人的大宴会厅到底是什么体量?很多人光看这个数字可能并没有概念。”策展人之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米俊仁讲解道,展厅中的模型以1比60的比例概念性展示了500张餐桌的宴会场景。“大宴会厅的规模几乎等同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对气氛掌控、厨房配套和服务流程都是极大考验。”
工匠展台再现精湛技艺
展厅现场设置人民大会堂建设时间轴、12组大工匠展示台等史实再现模块,详解人民大会堂的诞生过程,展示传奇人物的雄心与智慧。同时,参观者还可以透过万花筒观看人民大会堂主题纹样,驻足档案墙欣赏整体的设计手稿,走进传统木作工坊感受非遗传人的手作技艺。
大到建筑立面,小到灯口大样,无数工程细节在一张张手稿上细致呈现,臻于完美。
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已故著名建筑师沈勃在《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中写到,经过了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面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最后采用了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据沈勃生前回忆,周恩来总理在国庆10周年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
设计师追忆幕后故事
面对自己60年前亲笔绘制的手稿,常沙娜先生忆起诸多往事。
“周总理提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确立其艺术风格的时候,还提了一个宗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几句话,影响我的一生。”刚看到展览序厅部分,常沙娜记忆的闸门便打开了。
在看到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天花板的装饰时,常沙娜说起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她负责为天花板设计装饰纹样,由于自幼熟谙敦煌艺术,她从中得到灵感,设计了莲花形状的装饰图,但没想到这个方案一下子就被人民大会堂的总建筑师张镈否决了。“你这个通风口没有解决,照明没有解决,没法用。”常沙娜说,张镈告诉她,设计必须与功能、与建筑、与材料相结合,尤其在宴会厅,一定要考虑功能性。
张镈现场指挥,要求把通风口和照明都融入装饰中。常沙娜于是连夜重新设计方案。新的图纸中,深颜色装饰图案其实就是通风口所在的位置,材料定为铜。可这连夜赶制的新方案仍然没有获得张镈批准。“说目前的照明还不够,还得扩大。”常沙娜回忆,后来,莲花的外围又多了一圈小灯,它们看起来与莲花并不违和,颇具美感。最终的大宴会厅天花板,总体效果明亮,但又不乏深色装饰细节,这个方案获得了总设计师以及周总理的批准。“设计,无论好看与否,都要跟功能、材料相结合,这成了我一辈子追求和遵循的设计宗旨。”常沙娜说。
展览展出了常沙娜为大宴会厅做设计时手绘图纸的复制品。这位88岁的老人看着当年力透纸背的铅笔笔迹,不由自主挥起手臂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当年没有电脑,我们都是手绘设计图。先画1比50的,再画1比1的图纸,必须画出1比1的,交出去施工。”当年画出的纹样图纸,今天看来件件堪称艺术品,其中一部分还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展览所在地、中华世纪坛展出。“因为纹样设计稿都要和工匠们合作,在铅笔稿之上,再制作沥粉贴金的图样出来。”常沙娜回忆。
上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会堂内部装饰曾经历过一次修改,其中北大厅墙面上的浮雕装饰也出自常沙娜的设计。“远看四面墙是白墙,但是近看,它们分别以牡丹、莲花、菊花和梅花浮雕,代表春夏秋冬。”常沙娜说,如今也常常可以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电视画面中,看到这些浮雕墙面作为背景出现。
人民大会堂竣工后,建设者们曾相聚5000人大宴会厅参加庆功宴。当时,周总理一桌一桌来敬酒。“大家都掉眼泪了,感动,这是一座人民的大会堂。”常沙娜忆起这些往事,心情仍难以平静。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