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海临风,长夏无冬。一个“热带”,使海南省在全国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令近者悦远者来。
上世纪50年代,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专家600多人,奔赴海南,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橡胶的勘测、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奇迹。
在已有60多年历史的三亚南繁育制种基地,包括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等知名科学家在内,超过70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的近7000名科技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也让中国种业从海南这个“出海口”走向了世界。
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在一代一代科研工作者、创业者们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南不断补足短板、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改革创新成效不断显现。
独具特色的“海南创造”
新中国刚成立时,为拓展我国橡胶种植,储备战略物资,中央决定在华南地区大规模发展种植天然橡胶。而此时我国橡胶科学技术几乎空白。以归国华侨、著名橡胶专家徐广泽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主动要求到海南岛组织实施橡胶育种计划。
徐广泽走遍海南全岛,从60万株老龄橡胶树汇总挑选出1000多株高产母树,对橡胶树的产量、副性状等作详细鉴定,培育橡胶品种。其后,许多著名的橡胶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在海南农垦持续了长达30多年的育种研发,成功突破“北纬十八度以上不能植胶”的国际共识,创建中国“大胶仓”。在橡胶育苗、种植、割胶和产品加工领域,形成了领先的国家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南农垦虽然已转型走现代企业之路,但是它在国家战略中依然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承着老农垦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种植端引种培苗,在采集端研究智能割胶机器人,在加工端与专业科研机构携手研发。
除了橡胶,椰子、胡椒、木薯、咖啡、剑麻等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海南屡获突破,这些农业基础科研成果的形成,推动了海南省以及整个南方热区草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创新海南的“科技突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南省的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省把“科技兴琼”放在发展战略首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春燕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优雅、谦和、果敢,是这名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气质的女性创业者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25年来,钟春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8项,其中2项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授予的中国专利金奖,6项是中国专利优秀奖。通过她的研究实验,以椰子水为主要原料经木葡糖酸醋杆菌发酵制成纤维素凝胶物质,开创性地用菌种研制出了椰果。椰果被广泛用于各类食品和饮料,不仅打造出了一个椰果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也带动了一个新兴行业。钟春燕说,未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发,让细菌纤维素新材料广泛应用到化妆品、医疗、工业等领域。
海口国家高新区,是这个时期海南的高新技术进入快车道发展的代表。据海口国家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文海回忆,“成立于1991年的海口国家高新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园区建设之初,到处都是齐腰高的荒草,就一间学校和一个药厂。”在高效的管理体制下,高新区内企业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海口国家高新区一城四园的格局正式形成,医疗健康、人工智能、轻型低碳制造、海洋产业等符合海南发展需求的企业纷纷入驻。
“创新创业创造”风头正劲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2018年,海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新定位、新战略、新布局,赋予了海南未来无限的创新发展空间。今年以来,作为海南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重点承担深海科技、南繁科技、科教研发三大核心功能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高水准规划引领建设,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快速全面铺开;借力已先后成功发射两颗商业卫星,文昌市率先发展航天大数据产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量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和科研项目落地,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形成制度创新案例,海南在深海、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航天等“陆海空”领域不断探索,努力打造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海南的“新常态”。科创杯、海创杯、云泽杯……一年一度的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又再次在全省全面铺开,社会参与度和关注度持续高涨。
围绕“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海南正在为创业者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为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经济重构打开了新的转型发展之路;让全面深化改革开发落到实处,生根发芽。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