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发展 >
天津:协同发展 久久为功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22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老工业基地,到如今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从打盐、晒盐的盐碱荒滩,到开放创新之城滨海新区;从塘沽的渔村,到我国北方第一大人工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70年间,天津风雨兼程、砥砺奋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天津与时俱进、厚积薄发。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了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关口,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13.83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255亿美元,年均增长12.0%。

实施国家战略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

京畿大地起宏图。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天津市以开拓创新的思路,敢为人先的精神,践行着新时代的伟大使命。服务“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落实“一基地三区”定位,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随着协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京津冀“化合反应”日益显现。

“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京津城际铁路实行月票制,一小时通勤圈路网初步形成。在“一张蓝图”统领下,三地间国道省道实现同标准对接,“断头路”“瓶颈路段”已成往事。而在渤海湾,津冀港口已由“对手”转向“携手”,统一规划,协同推进,共同拓展着海上丝绸之路。

在手机微信中,蓝天白云正在刷爆京津冀朋友圈。5年来,天津市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2.1万家,压减钢铁产能800多万吨。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黄金地带,正建设成守卫“蓝天”的绿色生态屏障区……

据统计,天津重污染天数已由2013年的49天下降到2018年的10天,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均大幅度好转。天蓝水清的大美天津正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新看点。

优势互补,三地产业更协同。在天津滨海新区大健康产业基地,厚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封闭、无菌车间内,正在生产着替代进口、国际领先的“超声刀”。

“企业在北京发展,有明显的研发优势,但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着人力成本、房租等问题。”厚凯医疗创始人史文勇说,正是看好京津互补优势,才将生产基地放在了天津。

如今,厚凯医疗的“超声刀”已经广泛应用于天津、河北等多个省市微创手术领域,正在美国、欧盟、巴西等进行认证检测,力争打入国际市场。

目前,来自京冀的总部机构、先进制造项目、智能科技企业和高水平的研发院所相继落户天津,总数已超过4000家,到位资金7000多亿元。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天津正一如既往地坚持“率先舍得,率先担当”的精神,紧抓机遇,融入其中,书写发展新篇章。

推进智能制造

老工业基地再发力

天津是座有故事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我国北方的老工业基地,产自天津的化工产品享誉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摩托罗拉、康师傅等大企业让天津站在改革开放潮头;如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正成为天津工业的“脊梁”,助推天津经济换挡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视察天津,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市长张国清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提出了‘一基地三区’的定位,这也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天津将坚决落实党中央赋予天津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源头创新,再育新“军”。天津实施了科技型企业成长计划和升级版,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7月初,天津又宣布启动“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培育一批“航母级”创新型领军企业。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杀手锏”产品500项;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双链融合”,智能产业“雄起”。立足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等基础优势,天津初步形成了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等7条产业链。通过“有机串链”、扶优育强、“补短拉长”等工程,天津将科研院所与产业联盟对接,实现了“引进一个企业、补强一个环节、突破一个产业、提升整个链条”。据统计,7条产业链已经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天津实现弯道超车、换挡升级的强大推动力。

传统产业逐步迈向智能制造。瞄准建设全国先进研发制造基地,天津市优化提升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并设立了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已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323个、奖补资金8.87亿元,打造了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据统计,天津市智能制造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20%,智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近30%。根据发布的《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中,天津位居全球第10名。

加速港城融合

对外开放优势明显

70年间,天津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港口的接卸能力从数千吨货轮,提升到30万吨专业化集装箱船舶,港口吞吐量超过5亿吨、近2000万标箱,航线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港兴城兴。作为天津市的核心资源,港口发展正成为天津对外开发开放的核心优势。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如今天津已成为中国特殊经济形态最齐全的城市之一,一系列新机制、新政策正在试点,成为对外开发开放新优势。

制度创新,助力口岸提质增效。通过“阳光价格”“一站式清单”等制度创新,天津自贸区大幅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通关时间压缩到32个小时,已优于新加坡通关水平;进出口企业的进出口合规成本分别下降547美元和100美元,降幅达到61.7%和19.9%。

金融创新,形成万亿元产业群。天津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开展飞机离岸租赁对外债权登记业务和共享外债额度便利化两个试点,并出台全国首个商业保理行业监管办法、保税租赁业务管理办法。目前,天津自贸区拥有各类融资租赁企业超过3600家,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飞机、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均占全国的80%以上。

天津市深入实施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大幅降低营商成本、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致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一流营商环境。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天津政务环境位居第3位,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天津自贸区累计实施400余项改革创新措施,目前已有25项创新经验和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106项经验和案例在京津冀及其他区域复制推广,有效发挥了“试验田”的示范带动和服务辐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介绍说,创新没有终点。天津自贸区还积极谋划打造升级版,在其他自贸区没有开展的领域,提出了100多项“首创性”“重构性”以及具有天津特色的政策措施,将在近期逐步实施。

随着营商环境大幅提升,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目前在津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5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9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49家。天津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地和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外资企业创造了天津全市税收的三分之一。

实干托举梦想,奋斗成就未来。如今,天津站在新起点上,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在“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