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黑龙江经济总量26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是16361.6亿元,增长62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0.3%。
新中国成立70年,黑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足,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实现历史性跨越提升。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中央对东北振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今,黑龙江正按照中央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说起中国粮食,就一定要提到平阔如海的三江平原。每年秋天,这里产出的优质稻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70年来,三江平原所在地佳木斯市由人烟稀少的“北大荒”,经过几代建设者的拼搏奉献,变成如今沃野千里的“北大仓”。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建设者开垦北大荒,到今天拥有3000万亩良田的农业大市,勤劳的佳木斯人唤醒了沉睡万载的黑土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佳木斯按照“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精神和“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等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建三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崭新局面。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年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商品率达90%以上,按每人每天1斤粮计算,足以确保全国人民18天的口粮。今天的佳木斯,已成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优质商品粮基地。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作为我国产粮大省,黑龙江全力当好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为577.5万吨,1978年达到1477.5万吨。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黑龙江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屡创新高。2011年达到5570.6万吨,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2018年,黑龙江粮食产量更是达到7506.8万吨,连续8年位列全国第一,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3.8%。
打造品牌、科技兴农、做强产业。近年来,黑龙江的农产品,不仅“产得出”,还“产得优”,农业生产各要素的乘法效应不断体现,推动三产加快融合,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完善。
与“产粮第一大省”相呼应的,是黑龙江畜牧业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一个个全国绿色食品基地正在建设中。2018年,黑龙江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1353.2万头和1964.4万头,比1952年增长3.9倍和58.5倍,年均增长2.4%和6.4%。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108.5万吨和455.9万吨,比1952年增长59.3倍和302.9倍,年均增长6.4%和9.0%。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黑龙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2.4万公顷发展到2018年末的536.4万公顷,增长218.9倍,年均增长37.3%;2018年绿色食品认证达2700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31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790万吨,实现产值1650亿元,实现利税98.9亿元。
向“高质量”经济转型
“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重大工程,都离不开黑龙江的突出贡献,也见证了黑龙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黑龙江省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1952年的三次产业构成为46.0∶30.1∶23.9。1952年至1978年,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3.4∶61.0∶15.6。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提升,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逐步调整到2018年的18.3∶24.6∶57.1。
经济结构越来越合理的同时,黑龙江省财政收支也迅速增加。1952年,黑龙江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4.7亿元,1978年达到63.3亿元,2018年全省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282.5亿元,比1952年增长272.9倍。1952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为1.6亿元,1978年达到31.5亿元,2018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完成4675.7亿元,比1952年增长2922.3倍。黑龙江省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财政收支的迅速增加,有效提高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黑龙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近年来,哈尔滨市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实力,坚持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与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并重,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医药等传统产业在经历结构调整阵痛期后,正在向中高端发展。新材料、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均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20.8%。哈尔滨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驱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正在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加速转变。
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辐射半径内人口逾1000万的黑龙江省另一中心城市齐齐哈尔,近年来不断摆脱“东北现象”束缚,一系列改革举措令当地老企业焕发新生机:中国一重生产规模和效益迅速增加,中车齐车货车业务板块总部落户当地,北满特钢与建龙集团完成重整激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当地还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建成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昂昂溪龙江阜丰、讷河鸿展、富裕益海嘉里等食品加工项目相继进驻,飞鹤乳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当地还积极推动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2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多个百亿元级龙头企业建设。
以转型引领的经济增长极具含金量,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黑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38元提高到2018年的43274元,增长了181.8倍,年均增长8.2%。
昔日“北大荒”今朝奔小康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为了这句庄严承诺,黑龙江坚定地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33.4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5%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46%降至0.65%;全省1778个贫困村共出列167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94%。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宽带、通广播电视,有卫生室、有医生、有文化活动场所,“三通三有”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先后有15个实现脱贫摘帽;全省8个省级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坚实脚步。
昔日黑龙江曾被叫作“北大荒”,老百姓为解决温饱而奔波。如今,“北大荒”开始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黑龙江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455元增加到2018年的29191元,增长64.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2元增加到2018年的13804元,增长80.3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如今的黑龙江,一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卫生等领域落后状况,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目前,黑龙江全省有普通高校81所,在校生73.2万人,比1952年的0.9万人增长80.3倍。2018年全省出版图书8204万册,杂志3484万册,报纸49910万份,分别是1952年的482.6倍、139.4倍和7.6倍,百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内容更加丰富。1952年,全省共有医院99个,2018年全省医院、卫生院达到2081个,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70年,黑龙江人用勤劳和勇敢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