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发展 >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27

70载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苏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南模式”,到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到高端装备制造享誉全球;从脱贫致富奔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江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蓝图,为江苏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确立“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展现“强富美高”现实景象。

经济由“大”变“强”

12年前,静谧的苏州独墅湖畔,两栋灰色橙色相间的大楼拔地而起,外墙上印着“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文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在这里,创业者徐敏成立了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与其他十几家公司一道,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最早入驻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成员。

如今,派格生物已成为中国唯一能自主研发糖尿病新药并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企业。

时针转到2019年春天,香港联交所内一声清脆的铜锣声,宣告年仅“4岁”的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基石药业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构建起极具竞争力的研发管线,14项研发管线有三款肿瘤免疫治疗候选药物已处于临床阶段。

在苏州工业园区,近千家生物医药自主品牌企业、数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勇气与激情演绎各具精彩的“春天故事”。

在新药研发领域,苏州工业园区已累计获得一类新药临床批件63个品种,仅2018年就新增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18个,约占全国的20%;在医疗器械领域,累计获得注册证580余张,10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全省同期的36%。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值达803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的增长,这里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抓手,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智造”转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经济强,强在科技创新能力。江苏先后出台“科技30条”“人才10条”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案,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以来,江苏组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超过7000项。2018年,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由2012年的2.33%提升至2.6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从广揽各种高端人才到全力营造高水平“双创”环境,江苏聚集创新资源载体日渐丰富,创新引领产学研合作蔚然成风。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纳米产业、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镇江新材料、泰州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百花竞放,成为“江苏创造”的亮丽名片。

补短板促增收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自觉追求,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江苏睢宁县官山镇龙山社区的农光互补扶贫基地,连片的光伏电板整齐排列,光伏电板下则是蘑菇种植的“菇房”。当地居民洪海峰是最早承包基地大棚的低收入农户,依靠在大棚里种双孢菇,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

官山镇党委副书记童丽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座2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平均每天可利用太阳能发电7万千瓦时,一年扶贫基金超过24.8万元。光伏电板下面的20座“爱尔兰”式蘑菇种植大棚和60座简易大棚,一个棚一年纯收入保守估计超过10万元。

依托“农光互补”扶贫项目,在过去一年里,睢宁县官山镇4个经济薄弱村成功摘帽,19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560户实现了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要求,聚焦年收入6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出台综合兜底救助措施,着力解决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67.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低收入人口占比下降到1%以下。

与此同时,江苏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直接用于民生及民生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超90%。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在较高水平上稳中有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江苏还出台了“富民增收33条”等一系列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打造富民产业。盱眙龙虾、阳山水蜜桃、东海水晶等“富民品牌”知名度大增,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2018年,江苏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万元、2.08万元,比1951年增长472.9倍、292.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降至2.26∶1,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9462元、16567元,比1978年增长105.7倍、117.6倍。

铺就绿色转型路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海岸线954公里。但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一直是江苏发展之困。

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锦绣江苏,既是民生福祉,更是最深层的发展竞争力。

“两减六治三提升”,从2016年底起,一场代号“263”的专项行动在江苏强力推进。同时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江苏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要污染的GDP”,向落后产能宣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2018年江苏分别压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80万吨、210万吨、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多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展现江苏的“最美颜值”,铺就了绿色发展驱动的转型之路、富民之路。

苏州阳澄湖投资6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呈现70多公里“黄金湖岸”,是市民休闲、滨水观光的好去处。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太湖蓝藻事件10多年后,江苏铁腕治污、科学治理,留住万顷碧波,培育出成片湿地。

400多公里的江苏长江岸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江苏境内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将不再有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眼下,江苏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先行先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信用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批制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3.2%,建成国家生态市县63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6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21个。

涵养文明新“气质”

江苏着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不仅为建设新江苏提供了丰富道德滋养、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更切实提升了江苏人民内心的幸福感。

1988年,徐州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集体拿出3万多元购买长号、黑管等乐器,成立苏北首支农民铜管乐团,几十年来坚持演农村事、说农家话、道农民情,既是文艺表演团,也是政策理论“解读员”、时事政治“宣讲员”、法律法规“宣传员”。

在江阴,这个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培育了百分之一上市公司的地方,与之相伴的是静水深流的读书氛围,“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漂流书箱等随处可见。“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奋斗者的开拓创新精神,聚合涵养出特有的“江苏气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艺院团活力迸发,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江苏”品牌,在全国率先实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在江苏城乡映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不断提升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有了强劲的动力、旺盛的活力。全省先后有17座城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风风雨雨70载,江苏大地换新颜。70年来,江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江苏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念、保持定力,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细化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