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发展 >
辽宁:多点发力 迈向全面振兴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22

这是一片英模辈出的土地,孟泰、雷锋、罗阳……他们为国奉献的满腔赤诚震撼人心。

这是一片挺起共和国装备脊梁的土地,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枚导弹、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机床等上千个第一诞生于这里。

新中国绚丽多姿的70年画卷,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省可谓浓墨重彩。

一种精神从未离开

天安门上,国徽熠熠。这第一枚国徽就诞生在沈阳第一机床厂。

情之所系,70年家国。亲身参与铸造国徽的吴嘉祜今年已经97岁高龄,至今吟诵自己创作的小诗——“国徽国徽闪金辉,笑看中华展神威……”老人依然难掩激动,热泪盈眶。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辽宁产业工人矢志奉献。仅“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材产自辽宁,辽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退出最晚、负担最重的辽宁,依然不乏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全国首份承包经营的“责任状”、全国首家破产企业的“通告书”、全国首份赴纽约发行的“美元股票”……辽宁在不同时期的改革答卷和振兴探索,一如东北虎啸,声震远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辽宁振兴、牵挂着辽宁的发展,“四个着力”“三个推进”指明了振兴路径,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强大动力。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辽宁的拼搏精神再度被唤起。

今天,辽宁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一带五基地”建设正成为辽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港口整合、引资混改等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以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转身向海,带动腹地对接国际;辽宁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作用日益彰显,新增注册企业3.4万家,改革试点任务落地率达到91.8%;“一带一路”沿线活跃着辽宁企业,“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交通大通道连通了世界。辽宁改革活力越来越强,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今天,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为国再立新功。“辽宁舰”入列、首艘国产航母下水,舰载歼击机、水下机器人、自主知识产权燃气轮机、30万吨油轮……众多大国重器亮相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再度彰显辽宁担当。

一种永不言败的文化基因流淌在辽宁人的血脉里,这便是新时代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在不断攻坚克难走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4300万辽宁人依然从新时代辽宁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力量。

立足“三变”寻求突破

振兴先从哪里发力?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以思想解放为媒,辽宁省委省政府寻求突破。

其一,思想之变。辽宁解放思想不再坐而论道,“让市场做主”正从共识转化为行动。以前辽宁工业块头大,国有经济一柱擎天。现在辽宁着力弥补民营经济短板,“健全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机制”,出台了23条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削平门槛、放开手脚,民营企业和国企、外企一起走向舞台中心唱主角。恒力石化、万达文化等多个投资数百亿元的大项目在辽宁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不再重工轻农,不再重“国”轻“民”,辽宁各地逐渐摆脱速度情结,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改变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转而追求内涵式发展,向高端技术要生产力,走高质量发展新路。今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8个百分点。

其二,招法之变。从重产值到重效益,从重规模到重效率。辽宁针对装备制造业成本偏高、结构单一、配套不强等问题精准施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加减乘除”一起做。“三去一降一补”,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减肥瘦身的鞍钢集团等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集中发力。今年3月,鞍钢集团实现首次向海外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无取向硅钢”。

不再盲目铺摊子“贪大求全”,让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乘数效应”。近年来,辽宁省科技厅聚焦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国际前沿,依托骨干企业,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2018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438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2.7%。科技进步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创历史新高。

其三,环境之变。从拼政策、拼优惠到拼服务,辽宁营商环境之变不是一阵子、不搞一下子,制度建设取代“运动战”。辽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审批服务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2018年,辽宁省直部门行政职权精简18%,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取,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5个工作日以内。在优化创新环境方面,辽宁推动科研“三评”改革,科技成果“三权”下放,打破利益分配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实施“兴辽英才计划”,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2018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名。

激励和约束并重,辽宁扎实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让广大党员干部敢担当、勇作为,有干劲、有奔头。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已见成效,辽宁重新成为各方投资兴业的热土。去年以来,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投向辽宁:华晨宝马沈阳新工厂开工建设,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公司挂牌成立,恒大集团在辽宁投资12个项目总投资达2800亿元,华为、腾讯、京东、光大等企业集团纷纷与辽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辽宁之变,由上率下,由里至外。

五大区域发展并进

区域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提出的具体要求。近年来,辽宁省以“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推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辽西北、县域经济、沈抚新区5大区域贯彻落实三年攻坚计划,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沈阳经济区编制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从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8个方面提出一体化举措,并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城市标准化协作创新联盟。东北创新中心、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东北人才中心、东北亚物流中心“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沈阳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27项任务全部完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沿海经济带积极探索创建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重点谋划布局300多个项目。“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双招双引”吸引资金近6000亿元。辽宁港资源整合进展顺利,大连太平湾港区东北亚“新蛇口”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园区改革持续深化。沿海六市清理、整合、撤销“多、小、散、弱”各类产业园区,园区总数由131个调减至63个。

辽西北作为辽宁相对欠发达地区,三年攻坚计划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提速。辽宁安排专项资金对辽西北三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给予支持。建立了辽西北地区重点工业项目库,优先将辽西北地区新产品开发、关键产业技术研发等工业项目纳入年度《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现代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可喜进展。

辽宁把县域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战场。全省选派1.2万名干部到乡村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新项目落地建设,为部分不具备发展工业园区条件的县提供了平台。县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逐步释放。

沈抚新区是辽宁集全省之力打造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经过两年努力,新区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功能布局逐步完善、招商引资捷报频传。新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高、新、特”等新兴产业,同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共签约项目202个,协议投资总额1212亿元。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走向全面振兴,建设幸福辽宁,落脚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

辽宁各地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宁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全力以赴让老百姓过好日子。201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342元和14656元,全省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4%。

2018年,选派1.2万名干部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77个;完成D级危房改造2.1万户;实现15.43万人脱贫、519个贫困村销号、6个省级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辽宁今年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冲刺、决战决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

如何给贫困人口多一重安心保障?辽宁创新医保扶贫机制,为贫困人口上医疗补充险,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四重保障”,进一步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出台《辽宁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实施方案》,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特殊慢性病、长期慢性病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2018年至2020年,以全省各市为单位购买医疗补充保险,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个人负担医药费用部分再报销80%。今年将办好10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受益。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