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是安徽首个有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字的年份,那一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1059万元。”曾任安徽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的张玉华翻出珍藏的《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表(1988—1998)》告诉科技日报记者,30年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0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94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30年增长10万多倍!
安徽不断增强创新基因、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引领,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引领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登上3万亿元台阶,创新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
瞄准前沿,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在远程量子密钥分发领域实现新突破,在量子世界首次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行走研究中……今年以来,被誉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GDP”的郭光灿院士、杜江峰院士、潘建伟院士3个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一项又一项世界突破。
早在1984年,郭光灿在滁州琅琊山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学术会议。20多年前,在中科大读书的潘建伟就下决心把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做成世界第一。如今,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发射首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通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
安徽瞄准世界前沿,努力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在大科学装置等领域抢先布局。1977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同步辐射光源的设想。1983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中科大成立。1989年,“合肥光源”发出第一束“神奇之光”,“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因此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合肥科学岛建成世界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17年,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安徽在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两个项目先后夺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天宫”“墨子”“悟空”等大国重器无不闪耀着安徽原始创新的力量。下一步,安徽省将持续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建聚变堆主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努力产出更多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成果。
攻克核心,把产业命脉攥在自己手上
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正在建设大口径激光雷达探测装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全高程独立大口径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平台。该激光雷达装置的建设和运行,将推动全球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发展。
早在1985年,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就建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如今已在多个方向打破进口仪器垄断。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不过近年来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反超。”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告诉记者,他们研制出国际首台轻量化超大型丁辛醇换热器,国际首台轻量化深冷储运容器,全球市场份额从零跃升至30%以上。“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已实现了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陈学东说,相关设备的国产化为我国大型石油、石化、能源、化工企业每年节省上百亿元的设备购买和维护费用。
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缺芯少屏”是中国制造的一大痛点。安徽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如今,一枚仅比一元硬币稍大一点的芯片,却拥有每秒千亿次浮点运算的强大功能……中国电科38所发布的“魂芯二号A”芯片,广泛运用于雷达、通信、医疗电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正式投产,在新型显示面板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着力转化,把科研“盆景”做成产业“风景”
1999年6月,正在中国科大读博的刘庆峰带领一群大学生创立科大讯飞,20年间,讯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世界领跑者,目前已支持国内外近30种语音合成。讯飞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医疗、政法、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如今,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坐落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430余家核心企业,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孵化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龙头骨干企业。
0.12毫米,世界最薄浮法电子触控玻璃,接近一张A4纸的厚度!“2013年以前,1.1毫米以下的超薄乃至极薄玻璃,技术和产品一直被国外垄断,所有的超薄电子玻璃都需要进口。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说,核心技术“抓得牢”,国家发展才会“底气足”。2000年前后,蚌埠玻璃院收入还在5000万元左右。2018年,以玻璃院为核心的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的收入超过220亿元。
安徽,曾诞生过世界第一台VCD、世界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迅速崛起,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