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发展 >
安徽:向工业强省制造强省加速迈进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22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1985年中国第一台变容式冰箱、1993年世界第一台VCD机、1998年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2009年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2018年世界首款人工智能翻译机……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安徽大地上,创新热情肆意挥洒,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批高端产业集群竞相崛起,昔日的农业大省正在向工业强省、制造强省加速迈进,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美好安徽正在变成现实。

创新成果涌现

上世纪80年代,安徽的美菱、扬子、荣事达等家电企业家喻户晓。1994年,安徽冰箱、洗衣机、空调产量已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轻工大省”享誉全国。如今,安徽4大家电产量已突破1亿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是“安徽造”,安徽家电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大力培育汽车产业,江淮、奇瑞成为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典范。全省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约3000辆增长到2017年的133.5万辆,汽车整车出口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

2000年以来,安徽着力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大力培育以京东方+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20%以上,产值突破4000亿元,安徽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电脑显示屏,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十分之一。

眼下,安徽正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声谷”入园企业350家,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安徽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个个产业制高点的背后,是安徽举全省之力对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发。

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把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20家首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备案企业院士工作站269家,柔性引进院士295人次。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共吸引500多个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转化先进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蚌埠玻璃院研发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近两年,累计2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34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

研发能力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以实施5大发展行动计划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扎实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为建设5大发展的美好安徽提供有效支撑。

安徽省积极创新政策体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先锋队”,推进“一室一中心”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47家。

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城略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作为首批4个成员之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社会力量设立“墨子量子科技基金”。围绕安徽省优势领域产业创新需求,解决了新型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在科技项目带动下,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难题,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众创空间301家,在孵企业总数5946家,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100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开花”——建成运行安徽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和网上技术市场平台。2018年全省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双超300亿元,分别达321.3亿元、354.5亿元。今年安徽创新馆开馆,更多的技术、资金、人才将在此对接。

民生改善明显

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皖江8市整体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安徽省是一个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2014年,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8万户484万人,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贫困程度相对较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精准,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49.9万人,减少629.2万人,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2.6%下降到0.93%,减少近11.7个百分点;22个贫困县先后退出,2936个贫困村顺利出列。

2018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安徽首战告捷: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18年,在气象条件与上年整体相当的情况下,全省空气质量大幅改善,PM10年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PM2.5年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改善幅度位居长三角区域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1%,比2017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实现了“两下降一提高”。

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2018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5.2%,较2017年提高3.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9%,较201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226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共有187个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消除比例为82.7%,较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实现了“一下降两提高”,水环境质量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基本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省16个市94个县(区、市)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清单。

现在,保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安徽又多了一把“利器”——实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的“三个全覆盖”,安徽省成为全国按期完成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的4个省份之一,实现了自动与人工监测并举、全区域、多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为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按照《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5年,美好安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