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是脊梁,长河做襟带。海淀,曾经的一片浅湖水淀,在1949年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而在1952年,北京市海淀区的土地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原来的北京第十三区正式定名海淀区,另一件是北京大学迁入今天的校址。
之后一年,海淀区被确立为北京的科教文化区、学院区。1988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成立。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开了中关村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全面提速。
在海淀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
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一代代海淀人和海淀管理者们接力点燃创新创业的火种,成为让海淀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创新基因,始终保持“双螺旋”式上升。创新已经成为海淀的底色。
创新始于此 科教资源密集
1952年,北京大学由北沙滩整体搬迁至燕京大学校园。
同样在1952年,按照北京市发展规划,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今海淀学院路地区)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这八所大学今天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如今,海淀区境内共有41所高校,其中北京8所985高校全部在海淀区。高校,成为海淀区的一张“金名片”。再加上中科院等院所100多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占全国的1/8;截至2018年4月,工作或生活在海淀区的两院院士有605人,占全国两院院士的36.27%……海淀已成为中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在海淀落子,为这里打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基因。创新的星星之火也由此点燃。
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12月23日,在美国硅谷传奇的鼓舞下,在被怀疑和嘲笑中,热血澎湃的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陈春先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由此而带来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而生。这也拉开了海淀中关村创新创业大潮的序幕。这股创新创业潮至今已经整整持续了41年,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中关村科技企业创办之初,在社会上对这一新生事物争议不断、国家政策不明的情况下,当时的海淀区委、区政府顶住巨大压力,采取一事一议、不做会议记录等形式,支持早期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发展,精心呵护着科技人员自发形成的创新火种。
在科技企业高速发展却受到地域限制无处落脚之时,海淀区委、区政府又毅然决然腾退搬迁,让出黄金位置建设中关村西区,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1年的探索,41年的创新。昨天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点燃的创新创业星星之火,蔓延到今天的中关村科学城。
2018年,海淀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32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0倍。这里平均每天诞生50家科技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独角兽企业达40家,仅次于美国硅谷地区。
截至2019年6月,海淀区存量上市企业共计906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34家,境外上市公司7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52家,占北京市的42%,占全国的5.6%。
海淀诞生了中国科技创新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占据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领先地位。
创新盛于此 打造双创“生态雨林”
2013年,海淀图书城进行全面转型升级改造。
2014年,这条只有220米长的步行街——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并迅速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新地标。
从书香到咖啡香,从海淀图书城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从手里一本书,到手中一杯咖啡,不变的是求知求索欲,变的是想法和未来。
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5年来,累计孵化3451家创业团队,其中外籍和海归团队409家;累计获得融资团队1181家,总融资731亿元,融资比例34.2%;对接合作领军企业130家;合作法律、知识产权、财税等专业服务机构100多家以及各类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银行等超过2000家;打造了具有国际范、年轻化、开放的创新空间,拥有20-300人的活动场地25个,创新团队办公室50个,孵化工位1000个。
“中关村创业大街从创新创业要素集聚1.0时代,到形成创新创业生态2.0时代,如今迈入形成全球产业创新生态3.0时代。”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表示,中关村创业大街3.0全球产业创新生态是融合了创业团队、领军企业、孵化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国际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生态。
中关村创业大街仅仅是海淀打造创新创业生态雨林的一个缩影。
2018年年初,海淀区委、区政府提出“创新合伙人”概念,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把政府掌握的、能影响和撬动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创新生态雨林,为科技成果产生、转化、产业化提供全链条的创新资源供给和配置服务。
对于初创企业,海淀区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创业会客厅”,除了提供工商登记、变更和注销、政策咨询与申报等政府服务外,还增加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推广营销等板块的近百项第三方服务。
对于需要上市的企业,2018年海淀区发布了《北京市海淀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措施》,建立“培育一批、辅导一批、送审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体系,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提供精准服务,积极搭建多方平台,构建起体系完备、全面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如何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海淀建立了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如早在2010年12月,就成立了国有控股、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企业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债权、股权、资管、辅助四大金融服务平台于一体。今年,全国首个小微企业续贷中心落户海淀,通过组织银行保险机构派驻人员在统一场所集中办公,为小微企业现场提供续贷受理审批及其他投融资服务,通过改造流程,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续贷难的问题。
如今,海淀的双创服务已延伸到“概念验证”阶段。去年10月,海淀区发布了“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首批支持高校院所设立5家概念验证中心,每年征集支持20个项目,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组建概念验证项目专家顾问团队为入选项目提供辅导。对通过概念验证并进行落地转化的项目,纳入海淀区孵化培育体系,在投资、落地空间和人才落户、公租房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
概念验证是弥补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成果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助力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产业聚于此 高精尖产业稳步增长
2019年10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OCPRegionalSummit2019大会上,百度与浪潮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OCPOAI标准(开放加速器基础设施)和液冷的AI计算新品X-MAN4.0。由百度主导的OAI标准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I新硬件技术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与进步。这代表了百度将自身在AI领域的最佳实践共享至国际AI社区的初心。
同样在10月,旷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荣获“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人工智能算法从研发到部署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业界普遍把深度学习框架作为算法开发工具,但是学习和使用成本高,难以规模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4年我们开始研发Brain++,它是一套端到端的AI算法平台,目标是让研发人员获得从数据到算法产业化的一揽子技术能力。”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在当天的大会上表示。
10月29日,地平线宣布推出新一代AIoT智能应用加速引擎——旭日二代边缘AI芯片及一站式全场景芯片解决方案。算力利用率超过90%,可对多类目标进行实施检测和精准识别。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黄畅表示:“地平线对重要应用场景中的关键算法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前瞻性地将其计算特点融入到芯片架构的设计当中。因此,与其他典型的AI芯片相比,地平线的AI芯片随着算法的演进趋势,始终能够保持相当高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让客户真正地受益于算法创新带来的优势。”
与此同时,海淀园企业立足国家重大活动和项目应用,加快产品推广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如利亚德持续推动研发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其LED显示屏技术助力70周年国庆大典活动,为观众打造视觉盛宴;科兴生物为数万名国庆大典受阅人员和保障人员提供甲肝灭活疫苗和流感疫苗。
高精尖企业已经成为海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海淀园拥有高精尖企业1537家(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高精尖企业名录》确定,占海淀园企业总数的42.2%,这些高精尖企业呈现出收入平稳、创新活跃、引领力足的发展特点。其中,高精尖企业的研发经费、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等主要创新指标占海淀园的比重近七成,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海淀园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的近3倍。
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高精尖企业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1-8月,海淀园高精尖企业实现总收入3713.72亿元,同比增长6.2%,占海淀园总收入的25.0%。从技术领域来看,电子信息是推动高精尖领域收入增长的主力,实现收入3363.55亿元,占海淀园高精尖企业总收入的90.6%。
海淀园企业和产业联盟创制的国际标准在中关村首屈一指。近日,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发布了《中关村标准化白皮书(2019)》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内企业和产业联盟创制的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累计达到380项,较2017年年底增长15%。海淀园企业和产业联盟创制国际标准数量达到332项,占中关村示范区国际标准总量的87.4%。截至2018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内企业和产业联盟共发布5415项国家标准。海淀园企业和产业联盟创制国家标准数量最多达到2601项,占示范区国家标准总量的48.03%。
未来兴于此 高质量发展中关村科学城
2011年,《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全面提速。2017年,北京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村科学城将被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打开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图,“一轴、一廊、一带、一极、四组团、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在海淀全域铺开。“一轴”纵贯南北,指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功能集聚发展轴;“一廊”横穿东西,指北清路前沿科技创新走廊;“一带”与“一轴”平行,将以“三山五园”等为基础打造绿色生态与历史文化发展带。
海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关村科学城南部,有“中知学”原始创新发展极,将充分利用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上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功能溢出,形成前沿技术集聚。而散布海淀全域,还有永丰、翠湖、生命科学园、上地软件园功能组团,清河、西三旗、四季青、北下关、玉渊潭等节点,软件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星罗棋布,如今总数已突破1万家,约占全国的1/5。
在中关村科学城,高精尖产业研发机构和平台比比皆是。
四通桥西南角,一个临街的小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刚刚进驻不久,这是北京首个人工智能新型研发平台。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人才齐聚这里,将在人工智能数据基础、知识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智能信息检索与挖掘、智能架构与芯片五大方向共同发力,打造全国顶尖的人工智能“智库”。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人工智能,中关村科学城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突破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中关村科学城也协助科研机构或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的产业链深度影响力和高端价值掌控力。比如,中科院理化所研发首台万瓦级氢氦低温制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顺利产业化;百分点集团自主研发BD-OS大数据操作系统,与华为、阿里等企业产品通过国家大数据系统标准测试。
“创新发展十六条”“人工智能十五条”“智能网联汽车十五条”……中关村科学城还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和“组合拳”。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科学城是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头和战略高地。数据显示,海淀区聚集了全国近20%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海淀区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率先起跑,在主要细分领域已经拥有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并开始着手建设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封闭测试场地。这些新政的出台,为的就是全面升级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生态雨林,继续夯实中关村科学城的基础前沿研究能力、前沿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要素供给。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拓展至海淀区全域及昌平部分区域,这座城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科技之城,还是一座高品质生活之城,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可以感受5G社区、自动驾驶汽车、“城市大脑”等带来的便利……
至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人文、生态、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形态。
至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在更高标准上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令人向往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关村科学城蓝图已绘就,未来更可期。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