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新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云南省首个国家高新区,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云南省惟一),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等。
27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昆明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聚集,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壮大经济规模,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七年栉风沐雨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园区之要,持续推进园区经济健康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规模、经济总量、地方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第一要务得到充分体现。目前,西区(五华黑林铺片区)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实现产城融合,成为昆明主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区(呈贡马金铺片区)86.88平方公里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产业新区已初步形成。园区总收入从1992年起步时的2.09亿元,到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云南省首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2018年园区总收入达2146亿元,经济总量稳步壮大;1997年高新区金库成立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0.18亿元,到201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56亿元,经济贡献日益显现,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一系列不断递增的经济指标见证了昆明高新区发展壮大的轨迹。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之魂,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改革是高新区不断发展的灵魂。建区以来,昆明高新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简高效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直通车式服务,倡导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打造投资创业的沃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探索投资项目容缺后补、“2.5项”审批改革,致力于营造“爱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建立了“管委会+指挥部”的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聘用制,推行KPI考核模式,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迸发。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立区之基,持续推进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不断显现。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云南省独有的矿产和生物资源,为昆明高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资源秉赋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集中精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IT和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目前,园区年产值上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上10亿元的企业达22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规模以上企业74家。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聚集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强区之源,持续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创办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平台,先后获批国家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基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共计2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3个。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13个。院士工作站19个,专家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在科技创新和智力的坚实支撑下,昆明高新区始终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发展之本,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园区环境不断提升。西区高新一小、师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以海源路为主轴的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呈现了美丽高新的新形象;配套的银行网点、医院、超市及社区服务构成了方便的15分钟生活圈,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成为昆明主城有机的组成部分。东区自2008年4月托管以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道路及水、电、气、通信及城市绿化、公园、市政配套建设,路网覆盖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产业承载及服务生产生活的功能日趋完善,产业新城已初具规模。
今年上半年,昆明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1-6月,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170亿元,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引进昆明市外资金71.5亿元,利用外资5195.25万美元。
主动作为再谱新篇
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为昆明高新区的发展指引了新航向。在新的起点上,昆明高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五个坚持”“六个稳”的要求,认真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增长主力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定位,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环境提升为载体,以打造“高新铁军”为基础,不断推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贡献高新力量。按照这一思路,昆明将着力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担实发展主责,精准招商引资不偏向。围绕云南省发展八大产业、打好“三张牌”,以及昆明市“188”重点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上市公司、大企业,在引进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方面有新突破。坚持“外引”“内培”结合,支持园区现有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培育和孵化本土企业和项目,双向发力,实现增量扩容、存量提升。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发展规划、一个专业园区、一个平台公司、一支专门队伍”的组合招商模式,深耕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以产业耦合度和互补性为方向,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领导带头挂帅招商、职能部门专业招商、重点区域驻点招商、借助外力委托招商的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以推介会、签约会、政策宣讲等方式,提高园区知名度、政策透明度,吸引各界客商关注度,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二是突出园区主业,提升发展质量不犹豫。牢牢树立“以质量高低论英雄”的新观念,把质量强区战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抓实体、大兴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专注于做优做强园区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首位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紧紧围绕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主动扛起、举高引领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这面旗帜,打造生命科技产业新高地。转型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着力支持存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更新改造、产品换代,实现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关注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创造条件集结引领科技前沿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智能图像处理、智能装备、软件开发、卫星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当前,要加快贵金属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云硅智能科技小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园、昆明高尚正电子药物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持续增强园区发展的产业支撑。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供给质量。盘活孵化资源,提升孵化水平,推动孵化器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实施好“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项目,整合、协调园区龙头企业研发、创新资源,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辐射带动的科技支撑平台,提升园区双创水平。力争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15%。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链条,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支持贝泰妮等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及“新三板”挂牌和上市。
四是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改革创新不停步。按照深化改革再出发的要求,推动思想观念变革、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机关职能转变,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成为园区最鲜明的底色。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效,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按照“精简高效、职责清晰、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以扁平化、企业化为主要方向,积极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完善考核办法,突出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奖一线和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以项目数量、工作业绩、质量效果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薪酬体系,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
五是坚持忠诚干净担当,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懈怠。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政治过硬的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和“好干部”标准,从严选用干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干部选任、考核、监督各个环节,保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遴选一批业绩突出、公正清廉的中层干部,树立学习的榜样,放大“标杆效应”。强化专业意识,打造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坚持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建立岗位资格认证制度,从学历、专业、经历等维度细化岗位任职标准,把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最大化发挥专长,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充分盘活人力资源。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平岸阔新程起。昆明高新区27年砥砺奋进的华丽蜕变,是伟大祖国建设和发展改革洪流中一朵激扬的浪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高新区将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高新产业聚集区、改革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继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新时代的“高”“新”篇章,以新的更大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