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调研行 >

绘就襄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发布时间: 2019-09-09


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绘成了襄阳高新区一路追“高”逐“新”的精彩画卷。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并且连续两个季度取得襄阳市项目拉练第一的好成绩。

成绩的背后有什么秘诀?襄阳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促成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在园区快速扎根、茁壮成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保证了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升腾了襄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项目建设追“高”逐“新”

惟有担当,方能勇毅笃行;惟有创新,方能勇立潮头。

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并且连续两个季度取得襄阳市项目拉练第一的好成绩。

成绩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发展的背后是项目,项目的背后是干部,干部的背后是作风。”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说。

今年以来,襄阳高新区以“担当年”活动为契机,抢机遇、优环境、挖潜力,描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以“高”立意打造最强“经济高铁”

7月22日,在东风康明斯公司,一台台精致的新型发动机引人注目。“新发动机采用国六标准,技术更先进,整体零部件数量下降20%,发动机无大修里程超过100万公里。”东风康明斯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国六发动机新产品最大升功率超过50马力,污染物排放减少80%,降低油耗3至5个百分点,性能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数字化生产车间井然有序,一车车废弃的玻璃碴投入入料口,经高温、离心等封闭技术加工成一块块玻璃棉。据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玻璃棉品质取决于玻璃棉丝直径大小,玻璃棉丝越细,品质越高,应用的领域越尖端。该公司二期生产线生产的超细玻璃棉直径可达2微米,将打破外资企业对高端市场的垄断。

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项项高精尖成果,彰显出襄阳高新区以“高”立意,打造襄阳市最强“经济高铁”的决心和信心。邓卓海说,作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襄阳高新区必须坚持以优争先、以质取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才能蹄疾步稳、勇立潮头。

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新增数字化生产线35条,数字化车间4个,智能工厂4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4家。到2020年,襄阳高新区将新建165条数字化生产线、21个数字化车间、18个智能工厂和24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普及率达到60%。

以“新”作笔新项目趋向“高智商”

点一点鼠标,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就能对原材料、配件、设备等生产要素进行智能化调度,快速响应生产指令……在双林集团汽车轴承产业基地,于今年3月投产的智能化车间内,只有3名工人在操作。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车间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平台,车间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作业。“我们立足国际汽车轴承产业技术前沿,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汽车轴承’行动,为产业升级装上‘高智商’大脑,减量化增长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襄阳高新区以“新”作笔,不断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潜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致力于打造产业发展高质量、产城融合高水平、科技创新高效益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区。上半年,襄阳高新区新签约项目56个,新开工项目21个,新投产项目22个,19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这些新项目不断追“高”逐“新”,大多为智能制造、互联网+、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引进的项目更趋向“高智商”。

以“干”为墨发挥“店小二”职能

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商产业园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3个半月,创造了项目开工新速度。这得益于襄阳高新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的制度创新,也是襄阳高新区“店小二”式精诚服务的一个生动体现。

建设初期,因为项目地块高,总土地平整工程量达65万立方米,约定工期只有45天。襄阳高新区汽车园办主任、米庄镇党委书记李道祥发挥“店小二”职能,带领项目专班多方协调、日拼夜战,克服连续降雨等困难,最终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平整任务,赢得企业的交口称赞。

双林集团汽车轴承产业基地项目在建设中遇到供电问题,襄阳高新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局长蒋晓红带领专班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颂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办公和设备调试需要,需要解决500兆网络光纤问题,项目秘书马上赶到移动和电信营业厅沟通协调……

“我们一直秉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让项目秘书扮演好‘店小二’角色,‘零距离’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更好地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保汉表示。

邓卓海表示,营造良好环境,干部是关键。只有打造出一支作风硬、服务热的项目铁军,才能在项目建设中抢得先机、占据高点;只有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给企业营造一个宽松、有活力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勇向前

汉江之滨,千帆齐进。

襄阳自贸片区内,改革创新的浪潮奔腾不歇。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自贸片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襄阳自贸片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案例。在这片2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上下齐心协力落实改革任务

“改革创新是自贸片区试验探索的核心要义,要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不要让众多的陈规旧制束缚了改革创新的手脚。”2018年8月,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雷厉风行,提升改革创新效能。襄阳市政府也多次组织专题会议,要求举全市之力支持襄阳自贸片区改革。

襄阳高新区管委会牢固树立“襄阳高新区就是襄阳自贸片区、襄阳自贸片区就是襄阳高新区”的融合发展理念,把襄阳自贸片区改革放在襄阳高新区发展首位,“全民自贸”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对湖北自贸区总体改革方案中涉及襄阳自贸片区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实督办力度。各责任单位已根据任务分工制定路线图,明确了实施路径、时间节点、支持项目和保障措施,编制完成襄阳自贸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襄阳市47个职能部门提出支持意见,32个部门制定配套扶持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便利

打造改革高地和开放高地,核心在于放权和放宽准入,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倒逼结构调整、倒逼转型升级,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

自挂牌以来,襄阳自贸片区积极畅通市场主体“准入”渠道,襄阳市工商局牵头在襄阳自贸片区推出了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创新举措,如全面推进“47证合一、90证联办”,申报材料最多由134套、248页减少到1套、15页。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2018年6月,襄阳自贸片区实行企业登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审批”。2018年9月,推行企业登记“即时办理,全时服务”工作机制,对工商登记窗口80%以上的登记事项,实行“即时办理,当日清零”,对申请全程电子化的登记事项,实行24小时在线“全时服务”。同时,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工作,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备案制,2018年共办理外资设立变更备案手续59件,切实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

襄阳市食药监局将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化妆品生产许可、药品经营许可等多项许可,合并为一张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全程网办,企业省时省力,改革力度全国领先。襄阳市质监局在襄阳自贸片区推行部分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先证后核”“一企一证”审批新模式,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环节。

依托网上办事系统简化审批流程,襄阳高新区管委会降低市场主体“准营”门槛,全力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规范53项改革许可事项,协助构建审批、监管、执法信息共享体系。2018年4月,武汉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领取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宣告湖北省首个“证照分离”告知承诺事项正式办结,从申请到签字领证,全程只花了20分钟。

改革的步伐,笃定坚实。按照事项能减尽减、项目能合全合、程序能改都改、告知一次到位、管理全面创新的思路,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开展“区域评估”“拿地即开工”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试点,探索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一张表格管开工”集成服务,把项目从取得土地到获取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压缩至最快15个工作日,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将多项串联的评估变为并联,使投资项目的审批提速;采取“1+N”方式选择验收事项,组织消防、人防、电力、通信等多个相关单位联合验收,促进片区重大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培育优质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建设自贸片区,不是简单地建几个仓库、引几个项目,而是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形成既‘接轨’国际规则又符合国情、省情、市情,既提高服务效率又要让投资者认可、满意的制度体系。”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在襄阳自贸片区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这样明确指出。

作为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襄阳自贸片区产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比较优势明显,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围绕产业定位,谋划产业规划。自襄阳自贸片区挂牌以来,襄阳市就组织规划专班,围绕片区重点产业,启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六大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项目库建设工作。

2017年5月,襄阳雅致新能源汽车公司第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在襄阳生产下线,标志着襄阳已拥有3家新能源乘用车整车企业,整车多元化、品牌多样化的蓬勃发展态势显现。

2017年8月,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与深圳沃特玛创新联盟签约,联盟数据从“阿里云”转至“天翼云”,20多万台新能源汽车的云网融合数据将全部加载到“天翼云”上,助力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云化”发展。

2017年9月,骆驼集团与克罗地亚某汽车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投资10亿元在襄阳自贸片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及BMS项目。

2018年9月,奥利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入驻。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历时81天,创造了襄阳高新制造业项目建设时间最短纪录。

据了解,目前,襄阳已引进4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和30多家配套厂家及研发机构,新建的4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平台涵盖乘用车、商用车、物流车、厢式货车等多个车型。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从整车控制到电动空调,从电动转向到充电设施,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襄阳形成。

此外,际华三五四二、骆驼集团、隆中药业、汉丹机电等一批企业走出襄阳,在国内外设立基地、收购品牌、兼并重组、靠大联强。


风神襄阳智能绿色涂装项目现场

“东风”来  “龙头”抬

高低错落的厂房,宽阔平整的道路,一个个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布局其间……今天,当人们行走在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常常会被一股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气息所吸引。而在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连绵起伏、一望无垠的黄土岗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的决策者们谋划着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经过缜密的论证、反复的选择,二汽的决策者们将目光投向拥有立体交通优势的襄阳,在这里兴建第二基地。历史从此赋予了襄阳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983年9月,二汽铸造三厂在襄阳城北油坊岗开工建设。数以千计的创业者、数以亿计的建设资金,汇聚在这个小村里。施工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黄土岗地的宁静。此时,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二汽将上马30万辆轿车项目。襄阳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谁抓住这个项目,谁就能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

1984年,襄阳成立了“支持二汽轿车基地领导小组”,全力服务二汽襄阳基地建设。要土地,“七五”期间,襄阳市按照最优惠的价格为二汽提供土地600多亩,仅此一项为基地建设节约资金1.4亿元;要服务,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向二汽延伸;缺资金,在基地建设10年间,襄阳市共为二汽减免费用、落实政策性补贴和直接投入达2亿元。

1984年10月,二汽襄阳基地开工建设。很快,二汽铸造三厂、柴油发动机厂、轿车装试厂、动力厂相继竣工投产。1990年10月,占地2514亩、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试车场——二汽试车场顺利竣工。1992年9月,第二汽车制造厂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来,“龙头”抬。2000年,襄阳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襄阳市工业总产值的39.5%。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为骨干、以零部件为依托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汽车产业迅速成长为襄阳的龙头产业。2010年,襄阳市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74.3亿元,占襄阳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襄阳成为全国千亿级汽车产业城市之一。

襄阳城北焕发出新的生机。绵延的黄土岗上,挺立的不再只有小麦、玉米,还有林立的厂房;贫瘠的土壤里,生产出来的不仅有芝麻和棉花,还有崭新的汽车零部件和一批又一批的轿车。

汽车产业是襄阳的龙头产业,是襄阳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对襄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十二五”以来,围绕整车和关键总成近地化配套以及集群集聚发展,襄阳汽车产业形成了以襄阳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多个县(市、区)的区域发展格局,配套能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襄阳市汽车产业长期保持高增速,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功不可没。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动力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化迈进……经过多年发展,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带动襄阳汽车产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高高抬起襄阳工业发展的“龙头”,成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