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调研行 >

追“高”逐“新” 厦门火炬高新区再出发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发布时间: 2019-08-22


这里是创新创业的热土,这里是智慧筑梦的高地,承载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充溢着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自强精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已近而立之年的厦门火炬高新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昂首阔步,朝气蓬勃。从厦门岛东北一隅贫瘠土地上崛起,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逐步成为“一区多园”、跨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如今,厦门的这把“火炬”,愈加熠熠生辉。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开发建设、集聚高层次人才、两岸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以占厦门1%的土地,实现厦门41%的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工业产值,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园区瞪羚企业总数达60家,总数位列全国第8;成功培育7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占厦门近五成,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占园区工业总营收比重达85%以上;培育上市企业86家(含“新三板”挂牌),占厦门43%。去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激励支持。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在全国157个单位(156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位。

经过多年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收获了近二十块亮闪闪、沉甸甸的国家“金字招牌”,包括全国文明单位、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今年上半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荣誉库再添新成员: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国家绿色园区”;厦门软件园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中,获评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4个“五星级”园区之一。

厦门火炬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高新区,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厦门火炬高新区也是地方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行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探索,在厦门市实施跨岛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引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当前,厦门市正在奋力加快招商引资,大力培育“三高”企业(具备“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特征的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赶超目标。在对标厦门市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群的基础上,厦门火炬高新区掀起绵绵不绝的“大招商、招大商”热潮,根据自身产业体系和优势,紧抓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一脉承袭。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直至促成ABB公司将在厦所有业务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成投用ABB厦门工业中心;从全球平板显示巨头台湾友达光电落户,到众多与之配套和关联的企业纷至沓来,冠捷、晶宇光电、达运等一批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成长……近30年来,企业成群,产业成链,一条条产业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逐步发展壮大。

变革时刻发生,创新永无止境。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印证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独到的战略眼光。

2014年9月,紫光集团与厦门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打造厦门紫光展锐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紫光厦门芯片产业园。同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引进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该项目是海峡两岸合资建设的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建成后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当时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更作为龙头项目助力厦门构建了一条各环节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随着紫光展锐、联芯、美日丰创光罩等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聚集,目前园区已集聚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全国第五。

针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厦门火炬高新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引进联芯、紫光展锐、三安半导体、碳化硅等优质龙头及配套企业;引进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并延伸柔性显示项目;引进全球导电玻璃基板龙头企业电气硝子。进入“十三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引进企业增量超过300亿元。

以市场化招商为手段,创新招商机制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重要秘诀。园区大胆探索,成立了专业的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专业招商格局。在此基础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合理配置招商资源,加快招商点位布局,健全“内”“外”有别的招商机制。去年,招商中心公司化改制获福建省政府主要领导点赞,公司化运营管理机制在福建全省推广。

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六大主导产业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园区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是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第一大产业集群,平板显示产业面板及模组出货量位居全国第六,是国家试点的光电产业集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细分评价中排名第一;园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去年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平板显示产业后又一条千亿产业链,软件园连续两年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七,成长性指标全国第一。厦门火炬高新区被评为全国十大集成电路优秀产业园;输配电装备产业具备全球影响力,成为评为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整机、服务器及监视器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力争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孵化创新企业就是孵化未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好比一个大型的孵化器,这里汇聚了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形成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企业从孵化破壳,到雏鸟再至雄鹰的过程,离不开厦门火炬高新区无微不至的支持。园区重点依托3家国家级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创新孵化集成模式,加速培育企业成长;支持园区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孵化”的研发创新模式,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生根型企业—上市企业”的培养路线进阶,持续强化园区创新驱动和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孵化培育2000多家企业。

一直以来,为让服务更对企业“胃口”,厦门火炬高新区把企业的“大事小事”当成自己的心上事,始终提供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为企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2009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515”工程到2012年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再到2017年的“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和2019年的“创新新四条”“促进技术交易”等政策,厦门火炬高新区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从产业、服务、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多个方面,出实招、重实效,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针对企业需求,园区还创新推出的“火炬创新券”,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各类高水平创新服务资源。此举丰富了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求,不断加快石墨烯公共检测平台、物联网智能产品应用测试服务中心、两岸微电子研发及检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园区已设有20多个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瞄准企业的融资难“痛点”,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已集聚300多家创投、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超过300亿元的金融资本;搭建起“线上对接平台”“线下路演平台”“线下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平台”等四大“项目—资本”对接平台,并持续推出“税易贷”“可转股集合债”“回购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

厦门火炬高新区还立足国际视野打造硅谷创新创业基地,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增进双方往来合作,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进驻。园区建设的厦门中以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与20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建立合作,建成300多项以色列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产品项目库。厦门火炬高新区还在软件园三期搭建“一带一路”加速器,支持每年引进“一带一路”国家创业团队到基地设立中国公司并进行加速培育,同时帮助国内互联网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培育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人才工程800多人(次),位居厦门市首位。

带动厦门跨岛发展

从厦门岛内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再到软件园三期、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的过程亦是跨岛发展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及鲜明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区域创新驱动能力的持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拥有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含一期、二期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北大生物园和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园区。

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经过多年建设,真正发挥了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和厦门火炬高新区高科技产业化大项目建设“启动器”“吸附器”作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截至目前,火炬(翔安)产业区共落户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3家,2018年工业产值达1150亿元。厦门软件园三期的规划面积是厦门软件园二期的10倍,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去年,厦门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厦门软件园二期。截至目前,厦门软件园三期累计注册企业达2214家,累计已落地企业注册资本金157亿元,入驻企业1256家;已建成交付的研发楼、公寓楼160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将达到两个厦门软件园二期的规模。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截至2018年年底,该基地起步区框架基本形成,累计完成投资约100亿元,目前已落地25个产业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约244亿元,未来员工约1.1万人,基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2011年,台湾青年官振群与合伙人将企业芮宝生医落户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园区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以其针对性的政策和服务,让官振群和合伙人很快融入厦门,安心创业,企业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芮宝生医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国际知名合作企业的认可。

芮宝生医的故事,是台湾企业与厦门火炬高新区共成长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大力打好“对台牌”,打造两岸创新要素重要聚集地,实施两岸协同创新。

深入对台交流合作,为台湾青年打造创新创业“全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火炬高新区就针对众多台湾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热潮,成立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其最初运作模式即学习台湾新竹工业园,不仅以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契合归国创业的“大部队”,更为台湾同胞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一大举措。2006年建成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是全国首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和技术转移的创新孵化基地。2015年,厦门市与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研究产业推进职能的主要对接载体。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并落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落实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全面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形式与质量,支持高雄市青创协会等机构在园区设立育成中心。目前,台湾创客团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涌现,在孵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

上世纪90年代,厦门火炬高新区就瞄准两岸优势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计划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发展突出的台湾产业,重点聚焦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如今,产业融合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约90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近7万人(其中台籍人员3000多人)。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